最近在股吧里看到个有意思的问题:"我在美股能做T+0,A股能不能当天买卖同一只股票啊?"说实话,第一次听到这个问题时我差点笑出声——这不就是十年前我刚入市时踩过的坑吗?当时我拿着刚发的年终奖冲进股市,上午买完下午想卖,结果发现账户里的股票像被胶水黏住似的根本动不了。今天就掏心窝子跟大家聊聊,我们普通散户在T+1的A股市场里,到底能不能玩出"当日买卖"的花活。
先说结论:A股确实没有真正的T+0制度,但老股民都知道有个"曲线救国"的玩法。就拿我去年操作过的一只新能源股来说吧,当时我手里有1000股底仓,上午看到板块异动,果断在下跌2%时加仓500股,下午股价反弹3%就把早上的500股抛了。这么一来既摊薄了成本,又锁定了当天收益,这不就是变相的T+0吗?不过要提醒各位,这种操作需要提前备好底仓,而且得时刻盯着分时图,对心脏承受力要求极高。
说到这可能有读者要拍大腿了:"这不就是传说中的做T嘛!"没错,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除了传统做T,这两年ETF和可转债市场给了我们更多选择。特别是ETF,去年沪深交易所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股票型ETF当日成交额最高突破过120亿。比如某只跟踪科技指数的ETF,我经常在早盘低开时买入,尾盘冲高时卖出,既规避了隔夜风险,又能吃到日内波动。更妙的是,有些跨境ETF还能跟着外围市场波动做套利,简直就是为日内交易者量身定制的工具。
不过先别急着开户操作,这里边有几个血泪教训必须分享。去年三月有个交易日,我盯着五只自选股做日内交易,结果某只消费股突然爆出高管减持的消息,等我从K线图里反应过来,股价已经跌了5%。这时候才深刻体会到,做变相T+0最怕的不是技术不过关,而是信息获取不及时。现在回想起来,要是当时有个能实时监控舆情变化的工具,说不定就能躲过这劫。
说到信息监控,不得不提我最近在用的新武器。自从开始用希财舆情宝,每天早上打开手机就能看到自选股的舆情报告,什么机构评级变化、重大公告解读,连股吧里的热门讨论都帮你整理好了。最实用的是它的AI分析功能,上次某家公司发了个晦涩难懂的股权变更公告,系统直接用红字标注"该操作可能导致实际控制人变更",还附上了近三年类似案例的股价走势。这种把专业术语翻译成大白话的功能,对我们这些非科班出身的散户太友好了。
可能有朋友要问:"现在各种炒股软件都有消息推送,何必专门用舆情工具?"问得好!这就好比同样是看天气,有人只能看到"局部有雨",有人却能精确到"下午三点二十分海淀区将出现强对流天气"。上个月某天上午十点,我正纠结要不要抛掉手里的光伏股,突然手机弹出提醒:"行业龙头被曝硅片库存积压",点开详情页看到各家券商的最新研判,果断在股价跳水前清仓。后来这只股当天跌了7%,而我的交割单显示卖出时间比第一笔大单砸盘还早了两分钟。
不过话说回来,工具再好也只是辅助。想要玩转变相T+0,这几个基本功必须打扎实:第一,至少要准备三个月以上的操作记录来做数据回测;第二,把手续费成本精确计算到每笔交易(别小看这个,很多人折腾半天发现赚的还不够交佣金);第三,设置严格的止损纪律,我自己的铁律是单日亏损超过2%立刻收手。还记得2022年4月那个黑色星期四吗?当时我非要和行情较劲,结果一天就把半个月的收益赔光了,现在想想都肉疼。
最后给新手朋友提个醒:千万别看着别人做T赚钱就眼红。我认识个95后小伙,去年用20万本金专职做日内交易,结果年底算账发现还没货币基金收益高。后来给他算了笔账:每天花3小时盯盘,按深圳平均时薪60块算,半年光时间成本就亏了两万多。所以啊,要是没那个时间和精力,真不如老老实实买点基金。不过要是你和我一样就喜欢这种心跳加速的感觉,不妨试试希财舆情宝的免费体验版,反正我自从用了它,每天至少能省出两小时研究上市公司财报,折算下来相当于每天白赚杯奶茶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