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经历熊市的时候,整宿整宿睡不着觉。手机里绿油油的K线图像根刺扎在眼睛里,打开财经APP就想摔手机。但后来我发现,越是这种时候,越要冷静下来看门道——熊市究竟会折磨人多久?那些逆势飘红的板块藏着什么秘密?
先说个扎心的数据:过去50年美国标普500的熊市平均持续289天。但咱们大A股的情况可别直接套用,毕竟我们的市场结构、投资者心态和政策节奏都不同。我翻过近20年的行情记录,发现A股熊市短则3个月,长则横跨2年,关键要看触发下跌的核心矛盾有没有解决。比如2018年那轮调整,硬是磨了整整12个月,直到贸易摩擦缓和才喘过气来。
不过你发现没?就算大盘跌得鼻青脸肿,总有些板块能倔强地昂着头。去年我亲眼见过某消费股在三个月熊市里逆势涨了40%,当时我激动得差点打翻手边的咖啡——这背后藏着三类“抗揍”选手:
第一类是刚需消费,柴米油盐酱醋茶这类公司。经济再差,人总得吃饭刷牙吧?这类企业的业绩就像老黄牛,走得慢但稳当。第二类是公共事业,水电燃气这些民生基础设施,旱涝保收的特性让它们成了机构资金的避风港。第三类更刺激,政策突然开绿灯的领域。比如去年新能源补贴新政出台时,相关产业链就像装了弹簧似的往上窜。
说到这儿,肯定有人要拍大腿:“道理我都懂,可消息总是后知后觉怎么办?”这就要提到我的新武器了。去年开始用希财舆情宝后,每天早上的第一件事不再是焦虑地刷十几个财经APP。它能实时监控我的自选股舆情,用大白话解读每条消息是利好还是利空。有次某公司半夜发了个晦涩的公告,我还没反应过来,手机就弹出提醒说“这条公告可能影响下周股价波动”,后来果然应验。
更实用的是它的舆情报告,会把技术面、基本面、资金面串起来讲人话。比如上个月我发现某板块异动,报告里直接指出“政策利好+机构增持+技术突破”三重驱动,比我自己瞎琢磨强多了。现在每天花在盯盘的时间少了2个小时,相当于用每天1块钱买了个AI投资助手,这笔账怎么算都值。
其实熊市最可怕的不是下跌,而是被恐慌蒙住眼睛。有次我在营业部碰到个老股民,他账户里80%是现金,但每天还是雷打不动地看盘。我问他图啥,他说:“我在等那些错杀的好票。”这话让我醍醐灌顶——熊市既是炼狱,也是猎场。
最近在希财舆情宝上看机构报告时注意到个现象:当前有超过六成分析师认为部分板块估值已接近历史低位。虽然我不主张盲目抄底,但这个信号至少说明,市场正在酝酿新的可能性。下次看到满屏绿色时,不妨深呼吸,打开你的工具箱。毕竟机会这东西,总是穿着隐身衣出现的。
(想实时掌握主力动向?点击文末链接免费体验希财舆情宝,现在注册还送3日VIP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