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高开高走,截至发稿,恒生科技指数涨5%,恒指涨超4%;鸿腾精密涨超23%,药明合联、万国数据-SW、瑞声科技等涨超10%,小米集团-W、比亚迪股份、中芯国际等各领域科技龙头涨超6%。
场内热门T+0品种港股科技50ETF(159750)涨7.82%,早盘成交超1亿元。
【港股或进入高度性价比区间】
申万宏源最新报告指出,港股市场表现低于其“悲观情景”下的目标水平,已计入非常悲观的预期,具备高度性价比。
该机构分析指出,相较于传统行业,港股科技股的收入中来自海外市场的占比相对更高。从披露这一口径的上市公司数据来看,一方面权重较高公司的海外市场收入占比相对较低;另一方面呈现明显的软件类,例如互联网公司的海外收入占比相对较低(普遍为10%上下,另有部分公司没有海外业务因此这一数据口径不披露),硬件类公司(例如消费电子)的海外收入占比相对较高的特征,但这类公司的指数权重多数较低。
总体而言,从指数层面看,港股权重公司的海外业务敞口普遍不高,受关税的直接影响相对有限,影响路径更多体现在投资者风险偏好对突发事件的大幅反应和流动性危机的传导上。此外,恒生指数2025年盈利预期年初至今呈现上行态势,亦显示基本面预期处于上行趋势中。
从估值来看,港股科技指数最新估值为20倍PE,已于2024年8月水平相当。
中泰证券分析认为,美国对等关税大棒落地后,部分海外不明朗因素消除,港股的焦点将再度聚焦企业的自身基本面及行业景气。随着部分上游AI及机械人产业链个股的估值大幅调整,再度出现吸纳的价值。
【南向资金单日净流入创历史新高】
3月9日,南向资金净买入356亿港元,创历史新高。事实上,今年以来,内资南向力度始终强劲。
在刚刚过去的3月,南向资金净买额创历史第二
今年以来,南向资金加速流入港股。
统计显示,今年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4386.52亿港元,已超过去年全年净买额的一半。其中,3月共“扫货”1602.82亿港元,不仅连续第三个月净买额超千亿港元,同时也为历史第二高峰值记录,仅次于2021年1月(3106亿港元)。
从流入方向看,科技巨头获大手笔增持,腾讯控股、阿里巴巴、中国移动、中芯国际、小米集团年内净流入居前。
长江证券认为,中国资产重估逐渐成为共识,未来港股估值继续重估,需寻找三条重估线索——
第1, 科技股重估仍有空间。以科技股的资本开支作为锚,国内科技创新周期的位置可类比于2023年Q1的美股,仍处于加速期,其资本开支投入仍有潜力。
第2, 在南向资金影响力提升的背景下,较低的资金成本或促使更多增量资金流入港股,若中债利率在ERP模型中权重增加,恒生指数估值或将进一步抬升。
第三,港股估值未来能否进一步突破最近3年的天花板,市场能否给予2020~2021期间科技股的估值水平,最为核心在于AI产业的业绩端的兑现、全球流动性环境以及国内通胀环境改善,而从目前的情况看,这些因素大多都朝着积极的方向在变化中。
【聚焦科技核心资产+AI产业链全覆盖】
从投资层面看,同时覆盖互联网、医药、新能源车、半导体等科技领域的港股科技50ETF(159750)不失为布局优选,该指数为市场上唯一100%覆盖“科技十雄”(阿里巴巴、腾讯、美团、小米、比亚迪、京东、网易、百度、吉利汽车、中芯国际)的港股科技类指数,且权重占比高达70%,对各领域科技龙头均有布局。
对比恒生科技指数,两只指数在可选消费零售、软件服务、硬件设备三大细分行业上的分布较为接近,除此之外,港股科技指数在汽车、医药生物领域的权重占比更高。
如比亚迪、吉利汽车等新能源车龙头,百济神州、药明生物、再鼎医药、微创医疗等医药领域明星企业,都是港股科技指数成份股,且不包含在恒生科技指数中。
同时,港股科技指数对AI产业链实现全面覆盖,特别是在AI应用层,除了小米集团、阿里巴巴、百度集团等互联网巨头,如智能汽车(比亚迪股份、吉利汽车),AI医疗(百济神州、药明生物、晶泰控股),在AI应用中都有着丰富的场景,港股科技指数相对恒生科技指数有着更广泛的覆盖。
从指数历史表现来看,港股科技指数近一年上涨43.46%,最大回撤-26%,涨幅和回撤均优于恒生科技指数。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上述观点、看法和思路根据截至当前情况判断做出,今后可能发生改变。对于以上引自证券公司等外部机构的观点或信息,不对该等观点和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做任何实质性的保证或承诺,亦不构成投资推荐。基金过往业绩不代表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本基金主要投资于香港证券市场中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工具。除了需要承担与境内证券投资基金类似的市场波动风险等一般投资风险之外,还面临因投资境外市场所带来的汇率风险以及港股通机制下因投资环境、投资标的、市场制度以及交易规则等差异带来的特有风险。投资者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法律文件,全面认识基金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在了解产品情况及听取销售机构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期限和投资目标,对基金投资做出独立决策,选择合适的基金产品。投资者可通过基金管理人或代销机构提供的移动客户端、官网等渠道查询其基金交易、保有情况和持仓收益等信息。
阅读全文